朝堂上,文武大臣吵作一團,彼此之間互不相讓。
而皇帝李世民,卻坐在龍椅上閉目養(yǎng)神,就好像沒有看見這些事情一般。
看到這一幕時,一些腦子比較清醒的大臣,盡管表面上沒說什么,暗地里卻是憂心忡忡。
一個朝廷,當權(quán)者意見相左,這本身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其實還是一件好事兒。
畢竟,偌大一個大唐皇朝,其內(nèi)部不僅有不同的階級,還擁有諸多的勢力。
朝廷頒布和執(zhí)行的任何一個舉措,都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感覺到滿意,如此一來,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
所有人都知道,矛盾并不是什么好東西,因為矛盾的本身,就代表著不安定的因子。
所以,一旦有矛盾出現(xiàn),就必須想辦法解決。
解決矛盾的方式有很多,總體來說分成兩種,也就是所謂的打壓和化解。
相較而言,打壓矛盾算不上是什么好的方式。
這么看似解決了矛盾,實際上只是將矛盾壓制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壓制的矛盾終究還是會爆發(fā)的。
而且,壓制矛盾的時間越久,矛盾爆發(fā)的時候也就越猛烈,因此造成的破壞性也就越大。
所以,處理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想辦法將其化解,并最終使之消弭于無形。
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卻也不是做不到。
以朝廷頒布或者實施的某種舉措為例。
比較好的一種做法就是,在該措施頒布或者實施之前,先拿到朝會上面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就先行提出。
這個時候,吵也好,鬧也罷。
都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
吵夠了,鬧累了,代表各方勢力的文武大臣終歸會互相妥協(xié),然后大家各退一步,拿出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