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的。
和老一輩交談,或者是請教的時候,都會有些畏畏縮縮,生怕講錯了話,又或者是做錯了事,給老一輩聽了看了過后,由于看不過眼,聽不入耳,從而數(shù)落一頓。
而有些人呢,又太過隨意,甚至是隨性了。
但這就是社會形成的基礎(chǔ)。
是年輕人理應(yīng)遵守的準(zhǔn)則。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話題,暫且不提。
至少,若是沒有前頭的人,下一輩是怎都不會出得來的。
便是到了現(xiàn)今的這個年頭,許多人會說:我又不是自愿來到這個世界的。
但若是已順利成長到了十幾二十來的年紀(jì),便證明父母,祖輩,是盡心盡力,不求回報了。
往少了說,既然具備了明白如此歪理的涵養(yǎng),便證明從這份付出里得到了收獲。
單這一點,難道還不值得心懷感激,知恩懂報,最少,保持相應(yīng)的尊敬嗎?
且俗話說:食過的鹽,比你走過的橋都要多。
也有許多稍加改動,但意義不變的話,著重說明著老一輩的人,無論見識還是經(jīng)歷,都是年輕一輩需要花時間才能追趕得上,非是能因一時情急,就能明白的事情。
因此,只要這個人不是為老不尊,又或仗勢欺人,年輕人保持禮數(shù),也并不是什么丟臉,也就是俗話說的落面子的事。
正因如此,便是韓秋水最后那簡短兩個字的問話之中,似是帶著不屑,歐陽一卻也絲毫不會去計較的。
他計較什么?
韓秋水之才情,在其風(fēng)光之時,令得無數(shù)為之傾倒又或自慚形愧。
單是先前接過話題,直切重點做出結(jié)論的舉動,就足以證明其言不虛。
歐陽一反倒明白過來,自己雖說想要逾則隨意,卻還是沒能將一切想得通透,盡皆考慮,因而才會將前提說道出來,欲要做個鋪墊,卻反是多余之舉,給韓秋水這位老前輩看了笑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