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數日,楊府都是賓客云集,不少勛貴和武將跑來賀喜,哪怕不能親自前來,也會派仆人過來送上一份賀禮。
為此,楊正山不得不將精力放在了應付這些道賀的客人身上。
這對楊家也是一件好事,意味著楊家融入了勛貴和武將的圈子,不像是以前那樣只能偏居遼東一隅之地。
如今的楊家雖然根基還在遼東和重山鎮(zhèn),但在京都也算是有頭有臉的勛貴家族。
只不過楊家無人在京都任職,這倒是一個缺點,而楊正山也不可能長時間留在京都,所以眼前的門庭若市只是暫時的。
楊家未來能不能在京都站穩(wěn)腳,還要看接下來楊正山在重山鎮(zhèn)的發(fā)展如何。
賓客云集的情況持續(xù)了七八日,直到承平帝賜下的府邸和賜田交到楊正山手中才漸漸平息。
武信侯府已經被抄沒,戶部沒有拖延,在第一時間就將武信侯府的地契和田契交給了楊正山。
同時侯府的匾額也被工部換成了靖安侯府。
在眼下朝堂波濤洶涌的情況下,各部衙門的辦事效率加快了很多,再加上此事是承平帝吩咐的,所以無論是戶部還是工部都顯得十分的積極。
當然,靖安侯府的事情只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立儲大典,冊立皇太子,需要祭天地、太廟、社稷,及太子母后等,與國與朝都是一件大事。
不過楊正山沒有機會參加立儲大典了,他此來京都該辦的事情都辦得差不多的,而重山鎮(zhèn)那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他要盡快返回重山鎮(zhèn)才行。
在接收了侯府和賜田之后,楊正山就收拾行李準備返回重山鎮(zhèn)了。
至于侯府和賜田的管理,自然由楊家在京都的管事陸壽負責,這些雜事根本不需要楊正山操心。
而在離開京都之前,楊正山又與周蘭見了一面,主要是為了楊明武、楊承澤和楊承旭的事情。
楊明武三人想要跟著他回重山鎮(zhèn),楊正山已經同意了,不過這事還要得到周蘭的同意才行,畢竟周蘭才是他們的直屬上官。
而除了周蘭外,還要得到兵部的調令。
兵部的調令應該問題不大,楊正山現在是新貴,兵部多少也要賣幾分面子,若是再加上周蘭和梁儲的幫助,把楊明武三人調回重山鎮(zhèn)應該不難。
至于周蘭會不會同意,那自然是沒有任何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