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建好后,還有一件事需要提上議程了。
那就是打井。
現(xiàn)在釀酒的產(chǎn)量不繼續(xù)擴大,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受水源的限制。
奧德彪所在的這個村子還好,水資源并不稀缺。
原本奧德彪一家用的水是每次母親從山后面的河流打水過來。
那條河流距離奧德彪一家大概有三公里,山路崎嶇,自行車很難騎,只能靠人力打水。
母親每次帶著兩個妹妹去打水,省著點用也能夠一家三四天的用水。
后來奧德彪釀酒了,用水多了之后,母親打水的頻率也就多了。
釀酒產(chǎn)量跟上去后,僅靠母親一人打水已經(jīng)完全不夠用了。
所以當時喊兩個哥哥過來幫手,他們很大一個工作就是去后山打水。
多的時候一天要跑三四趟。
但這就到頂了,山路不好走,兩個哥哥也不是騾子,不可能一天下來讓他們無限次去打水。
這也是奧德彪為什么放棄和其他城區(qū)商店合作,只與市中心三家超市老板合作的原因。
飲水不夠,產(chǎn)量提不上去,只能抓大放小。
剛釀酒的時候事情多,打水這件事只能先這樣,現(xiàn)在房子也蓋好了,可以解決水源問題了。
奧德彪其實有些瞧不起非洲老哥們,覺得他們也太懶了,每天寧愿跑那么遠的地方打水,也不愿打口井。
只要打了一口井,一個村子的水源問題不就解決了,能省多少事,老哥們的腦子就是不會轉(zhuǎn)彎。
奧德彪對于打井的認知,還存在于小時候的農(nóng)村老家。
記得當時父親和叔叔兩個人,用幾根手臂粗的鋼管連接一塊,在地上往下轉(zhuǎn),半天時間就搞定了一口壓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