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這個詞林岑是知道的,應該說,整個中國都不會陌生——0年這個詞還入選過十大流行詞,足見它的影響力。
在“巨嬰”這個詞出現(xiàn)前,有一個詞出現(xiàn)的更早,叫“啃老”。
0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在踏入社會的初始,“啃老”這個詞經(jīng)常伴隨著對這代人的評價。
那時候林岑還在讀書,馮楠已經(jīng)工作。林岑每次和馮楠約了飯局,在馮楠結賬時總喜歡自黑道感謝你對啃老人士的“救濟”。馮楠特容易認真,總是安慰她說你這不算。你這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教育擴大化帶來的父母養(yǎng)育階段的延長。那時候馮楠在看心理學書籍,總是會說一些聽上去很書面化的話。
如林岑和馮楠、陳志遠這樣的獨生一代
出生時是眾星捧月;
孩童時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少年期是學習第一;
……
似乎也是一種慣性,青年期的他們還有很多避不開父母的“關心”。
天雨粟,夜鬼哭——漢字還真是博大精深。早些年流行的“啃老”是個動詞,隨著動作的結束,詞語帶來的情緒也會被代謝。比如林岑,自從當上大學老師,拿了第一筆微弱的工資以后,她便覺得自己終于不“啃老”了!母親過生日時甚至還能給買個禮物,請吃一頓飯,挺有成就感。買房的時候是啃了爹媽一大塊肉,當時是覺得內(nèi)心糾結,羞愧之后大有發(fā)憤之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份愧疚便于雄心一起漸漸消解了個干凈。至于父母給的那些零花錢,適不適合被定義成啃老都不一定好說??偠灾?,在大學里混得還算不錯的林岑絕不承認自己是個啃老族。
但“巨嬰”這個詞卻進化的厲害!作為一個名詞,它代表的則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但凡脫離不了父母,就會淪為“父母眼中永遠的孩子”,“他人眼中永遠的笑柄”的狀態(tài)。
林岑的心被這個詞刺到了,臉發(fā)起燙來,有些辣的疼。
他們并沒有繼續(xù)在租好的房子里吵架,還是沉默的,一路無言的回了家。
回到家,林父林母也已經(jīng)回來了——兩個人正圍著郭蘭出門前片好的西瓜,一人一個水果叉準備開動。
林母見他們回來了,招呼道“來來,過來吃西瓜?!?br/>
郭蘭懷里的小娃娃已經(jīng)睡熟,她示意兩個小的先過去,自己往林岑的臥室走。
但林岑搶先了一步,從婆婆手里奪過孩子,因為控制著情緒,聲音顯得很清冷,她說道:“媽,我來帶她。你去吃吧?!?br/>
說完她完全不理郭蘭的反應,扭頭就走。郭蘭知道她心里不舒服,怕她弄醒了孩子,也怕激怒她,兩個手癱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