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巫峽關(guān),在船東的建議下,眾人改變航道,沿長江支流大寧河一路北上。等了許久,王笙的仆從也沒回來,所以開船是王笙要求的。
如果不北上,而是順流而下,經(jīng)西陵峽一路向東南方向,離荊楚大地到是近了。但是離鳳九霄提到大周北境卻是遠了。鳳九霄自然不能和船東直說是去契丹,所以提了個北境之地。但船東久歷江湖,早已是成了精的人物,怎會不知這些人的目的地?只是江湖上自有規(guī)矩,該你問的你可以問,不該你問的你千萬不能問!
所以到了下一站碼頭后鄭夫人被孫萬榮和李失活帶走了,鄭莊主則留下繼續(xù)當(dāng)人質(zhì)。
張若虛因另有重任不得不與鳳九霄分道揚鑣。
鳳九霄與張若虛雖然是生平第一次相遇,但卻頗有一見如故之意。兩人依依惜別,互留地址以便日后聯(lián)系。
張若虛因與拓跋玄諸人都不認識,所以也未與諸人打招呼,臨下船時只和龐十五等三人抱拳告別。
待張若虛離開后,鳳九霄頗有感慨。
張若虛是去東南方向準備聯(lián)合吳越和閩國共同伐周。而自己身邊這位看似個插科打諢的笑匠,實則殺伐果斷的契丹國師,卻是要聯(lián)合五國出兵伐周。
這兩人雖然目標一致,卻“對面相逢不識君”。
這便是蜀帝的帝王權(quán)術(shù)!
雖然蜀帝才是那個“一切盡在掌握的人”,但鳳九霄此時卻有一種更加超然物外,俯瞰眾生的感覺。就連蜀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仿佛盡在自已的掌握之中!
拓跋玄和張若虛就像捕蟬的螳螂,而蜀帝則像后面的黃雀,他們都把大周當(dāng)成了蟬。
鳳九霄卻沒有把自己當(dāng)成獵人。
因為他既不想捕蟬,也不想吃螳螂,更不想射黃雀,他只想當(dāng)自己。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把自己定位成獵人,那獵人的背后仍然有其他獵人。永遠不要只盯著前面,要隨時觀察身后的動靜。否則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鳳九霄極目遠眺,看長空萬里,白云悠悠。
在他看來,拓跋玄和張若虛這兩個人便很有意思。
拓跋玄并不知道張若虛是誰,最多知道他是個微服私訪的蜀國官員。
而張若虛通過自己和拓跋玄的對話十有八九能猜到拓跋玄契丹國師的身份,但他卻并不知道拓跋玄跑到大蜀國內(nèi)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