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雖然看起來比中原的城鎮(zhèn)落后了許多,但是實際上卻相當繁華。
其實之所以顯得落后,主要是城鎮(zhèn)里像樣的建筑沒有中原的多,沒有中原的密,沒有中原的氣派而已。
比如三五層的高樓建筑就很少,這主要還是由于游牧習慣使然。好在上京的位置不錯,再往西就是大草原,往東則是長白山脈,正好處于游牧和農(nóng)耕的交融點,所以上京一帶漢人風格的建筑和契丹的帳蓬都能在這里隨處可見。
雖然房屋建筑略顯粗陋了一些,但只要是中原地區(qū)有的這里都有,酒肆,客棧,商鋪,甚至賭坊一應俱全。
貫穿南北的主干道兩側(cè)都是土壞房或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建筑,再往兩側(cè)向縱深延伸則是成片的帳蓬!
這些帳蓬里也有商鋪,也有客棧和酒肆。過去這里是沒有這些的,但是與中原人接觸久了,這里的一些有頭腦的契丹人便開始了大膽的嘗試,借此機會掙些“橫財”。
遼帝對這種事起初是睜一眼閉一眼,到最后更是默許鼓勵。民富國強是景宗的宏愿。民窮國強,帝國的統(tǒng)治長久不了。
自太祖阿保機開始大遼國歷代皇帝都比較注重兼修并蓄,一直虛心向經(jīng)濟發(fā)達的中原學習,將自己從一個單純的游牧民族硬是改造成了游牧與農(nóng)耕并存的一個王朝。
尤其吞并燕云十六州后,更是實行南北分治、“一國兩制”。南面以漢治漢,北面以遼治遼,如今南疆的富庶已經(jīng)讓大遼嘗到了巨大的甜頭。
景宗皇帝甚至想將南方先進的治理經(jīng)驗全部推廣到北方,但眼下卻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對,認為時機還不成熟,這里甚至包括不少漢臣也認為時機不是太好。
因為南北差距太大!
有些事可以變通借鑒,但完全照搬照抄容易水土不符,強行推廣更會適得其反!
既然難得漢遼兩大陣營的臣子意見統(tǒng)一,景宗自然不能硬來,只能作罷。
但他的苦惱和焦急只有蕭皇后明白。
因為景宗的身體每況愈下,如今更是朝不保夕、時不我待?。?br/>
此時雖然已是傍晚,但街上依然行人如織,叫賣的攤販遍地都是。
這里本就是游牧民族的大本營,騎馬上街的人本就很多,所以鳳九霄等人并未因騎馬而惹人注意,倒是那匹空閑的馬匹背上鼓脹的包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有些人從馬蹄踩在地面上發(fā)出的沉悶聲音就能聽出這匹馬背的東西很沉!何況踩的腳印也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