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骷髏兵如大海漲潮一般,速度不快但勢不可擋,漫過到處的曠野,漫過滿地的白骨殘骸,以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氣勢向涇陽城沖來!
洛陽虎大陣射出的漫天火矢如瓢潑大雨灑在“他們”身上,依然阻擋不住白骨軍團移山倒海的攻勢!
趙匡胤手中銅棍高高舉起,大喝道:“準備出戰(zhàn)!”趙匡胤五指緊了緊手中的銅棍。銅棍之上鐫刻著“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正是他的一首《秋月》。手中這條銅棍亦頗有來歷。
趙匡胤原本使的是齊眉棍。后與劉定國大戰(zhàn)于后周邊陲重鎮(zhèn)西林川,齊眉棍被劉定國的“金背砍山刀”斷為兩截。由于這根齊眉棍是趙匡胤在青霞山玄空寺學(xué)武時,行衍和尚贈送給他的,所以趙匡胤十分心痛,雖然斷了也沒舍得扔。后來受城中百姓啟發(fā),他來到北街口陳記鐵匠鋪,讓陳鐵匠把這一長一短兩截斷棍按連枷方式連在一起。
“枷”同“耞”,一種擊打谷物脫粒用的農(nóng)具,由長柄和敲桿連成,又稱“連枷”。鏈枷基本用于打麥,類似雙節(jié)棍,但是一長一短,而且要比雙截棍大得多!若被擊中,哪怕穿鎖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險!
趙匡胤當(dāng)時拿起銅棍耍了幾下,棍梢甩動起來呼呼生風(fēng),令人眼花繚亂。陳鐵匠看完趙匡胤耍完這套棍術(shù)后,好奇地問道:“趙將軍,您看這似棍非棍,似鞭非鞭的兵器應(yīng)該叫什么名字為好?”趙匡胤看著手中這條銅棍,自言自語道:“此棍似斷非斷,似折非折,有頭有尾,首尾一體,就叫‘盤龍棍’吧!”
昔日齊眉,今日盤龍!
不遠處幾大副將眼見趙匡胤舉棍為號,便知道他說的是什么,幾乎同時喊道:“準備出戰(zhàn)!”
所以接下來的一幕連鳳九霄都震驚不已!
三十萬將士幾乎異口同聲地齊聲吶喊:“準備出戰(zhàn)!”三十萬人一齊吶喊是什么陣勢?響徹云霄,聲震四野,地動山搖!
鳳九霄亦為之震撼不已!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這三十萬人居然異口同聲喊出一個聲音,這是何等霸氣?何等震撼?這么多人實現(xiàn)這種動作同步、整齊劃一是何等不易?可見趙匡胤的部隊訓(xùn)練有素、練兵有方!
隊伍如此龐大,兵與兵,將與將,彼此之間相距甚遠,即使趙匡胤的聲音再洪亮也根本傳不到部隊的各個角落!在這噪雜戰(zhàn)場估計三十丈距離之內(nèi)的士兵都不一定能聽到他講話,何況相距數(shù)里之外的士兵?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指揮千軍萬馬如臂使指,細節(jié)之中,可見一斑。
城頭之上,城頭之下,群雄無不震撼洛陽虎這驚天動地的陣勢!若是馬踏江湖,怕是要橫掃天下,如摧枯拉朽!
洛陽虎戰(zhàn)力冠絕天下,想不到大周其他幾路官兵竟然也如此威武雄壯,實在讓人出人意料!而且不到數(shù)月之間數(shù)路大軍便和洛陽虎融為一體,形神皆有洛陽虎的氣勢,簡直就像是脫胎換骨立刻變成了真正的洛陽虎!其實,“原始洛陽虎”也是趙匡胤從零開始帶出來的。這些“新兵”再加入的時候趙匡胤已經(jīng)不用再操心練兵的事了。老兵帶新兵,快得很!
眾人皆心道:趙匡胤帶兵打仗的確有一套!
鳳九霄見每一名士兵都是一臉的堅毅!一臉的決絕!緊握長槍,目視前方,毫無懼意,視死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