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下雨,算是幾日來難得的好天氣。
翌日一早。
京城東霞街兩家‘有間鋪子’同時開業(yè),這名字還是沈柚想的。
大家早在幾日前便在布莊和成衣鋪子等著新到的冬裝。
去年這會,二十兩還能買到一件夾棉花的襖子,填充量不多,但也比普通厚料子暖和。
后面越來越冷,夾棉襖子一路漲到50兩,就連厚實點的布也翻了兩杯倍
商鋪都說棉花產(chǎn)量小,收成不好,他們也沒辦法。
可不止衣物,木炭和鞋襪也漲價。
其實是背后有權貴支持的富商,囤了防寒的商品,等著坐地起價,跟云州饑荒時抬米價是一個路子。
普通人哪懂得這些,只想趕緊置辦上過冬的衣物。
聽了伙計報的價格,大家都傻眼了,
“什么?一件棉襖子要二十八兩?!太貴了吧?!?br/>
“一匹厚布也要十兩?這不是搶錢嘛!”
伙計是這么說的:“就是這個價,你們要嫌貴就看看這邊便宜的,葛和麻的碎布,也能買回去填充,別說棉襖子,裘衣今兒漲得更厲害。”
裘也就是動物皮毛制成的冬衣,小富之家能拿得出一兩件羊裘就不錯了。
什么狐裘,貂裘和兔裘都是權貴世家才看得見的東西。
“你們到底買不買,要是不買這批貨賣完了,指不定價還得漲?!?br/>
一聽這話不少人都有些急了,抱怨歸抱怨,還是掏了銀子。
畢竟是京城,能住在這的人多少有點家底,大家也怕后面斷貨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