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報喜!請宋府接喜書!”
學府的門吏一大早便送來了鄉(xiāng)試的喜書,宋家兄弟扶著年事已高的父親母親出來迎接,同行的還有許多鄉(xiāng)鄰。
天幕下的眾人可算是覺得自己的眼睛沒那么痛苦了,暫時不用面對清朝半個禿瓢的奇葩發(fā)型了。
從先秦到明朝的古人們一致覺得,比起清朝,還是明朝的衣冠好看點。
現(xiàn)代觀眾:俺也一樣。
宋家兩位公子都高中舉人,宋應星高中鄉(xiāng)試第三,宋應昇高中鄉(xiāng)試第六,被人稱為“奉新二宋”。
宋應星自己都有些不敢置信能考中,兄長笑著夸他是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又說自己每日苦讀,而宋應星到處學習坊間技藝,竟還考到他之前,語氣里有驕傲,也有失落。
宋應星接道:“所以啊,要感謝兄長,你每日苦讀,念那么多遍,我聽都聽會了?!?br/>
兩人還沒感慨完,宋老太爺又催著他們拿著喜報祭祖,一群人又往宋家祠堂的方向去了。
俞悅感嘆了一句:“什么叫熟讀《情商啊》,我什么時候也能學會這種說話的藝術就好了?!?br/>
現(xiàn)代觀眾們紛紛+1。
二人的好友涂紹煃也高中鄉(xiāng)試第四,于是同年秋天,三人相約進京趕考,三人都是一路舟車,躊躇滿志。
他們來到碼頭,這里不止有要進京趕考的舉人,還有許許多多的苦力在搬貨卸貨,甚至還有西洋的商人。
宋應星船老大處得知,這方碼頭運的貨物五花八門,有瓷器,稻米,棉布,絲綢等等,涂紹煃感嘆這才是人行天下,物通天下。
吃過茶,看過洋人,宋應星又讓兩位兄長仔細看這船,說它大有不同。
二人疑惑不解,宋應昇道:“漕船大致相仿,這艘船,有何不同?。俊?br/>
宋應星意氣風發(fā):“這艘船上,不僅是瓷器,還有萬歷四十四年的狀元,榜眼,探花!”
三人相視大笑,就著酒菜,在船上度過了萬歷四十三年的除夕,這段友誼,也伴隨了他們的一生。
年輕的宋應星一路走到京城,看到的都是實用之學,他意識到,這些都是可以為民所用,應于天下的,他萌生了著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