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父親就沒有給他一點好臉色。
說打就打,說罵就罵。
而且永遠是當著一大幫人踐踏他的尊嚴,讓他整個童年卑微到骨子,都不敢拿正眼看人。
有時候他懷疑,他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親。
時時刻刻都在碾壓自己的自尊,根本不把自己當人看,活得連條狗都不如。
因為狗,父親還會多照顧幾下,給它買吃的。
他想吃什么,干什么必須要向他“報告”,還只能在別人吃完了,吃剩下的時候去“報告”。
至于零花錢,從來不敢伸手要。
“這么多年,我都一直忍著,認為這可能就是傳統的教育,但我錯了,我只不過是您一件最完美的作品。
僅僅一件作品罷了?!?br/>
郭啟林腦海不僅想起父親說過的話語,臉上露出苦笑。
這是他面對外人親口承認的。
承認自己是他最好的作品,表情充滿了濃濃的驕傲。
但當兒子的心里卻五味雜陳,內心防線終于在這一刻搖搖欲墜。
直到后媽孩子那一句,你是誰,來我家干什么的話語,讓他徹底破防,做出了退出德蕓社的決定。
那里早已經不是自己的家。
沒有自己的牙刷、沒有自己的毛巾,幾千萬的別墅騰不出來一間房間給自己,怎么可能是家,無非一個客人罷了。
所以這一刻,他要為自己而活,
簡單看了手機一眼,給師父發(fā)了一個我沒事的短信后,又重新關閉了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