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隊長說叛軍的火槍很多,還有火炮,軍營和帕夏府都守不了多久,請求蘇丹火速派遣援軍,防止波及到更多地區(qū)。我在城外確實聽到了炮聲,至少有十多聲,當時還以為……”
信使使勁兒回憶著當時的情景,從衛(wèi)隊長的話語間找出點有用的信息。為了證明所言非虛,還繪聲繪色的講起了炮聲的特征。
“先帶他出去吧,不要走遠……”這時的穆拉德四世反倒平靜了下來,知道問不出更多有用的情況,揮揮手讓衛(wèi)兵將信使帶了出去。
“帕迪沙阿,蘇伊士城不能丟!如果侯賽因帕夏出了問題,會波及整個埃及的馬穆魯克貝伊?!眰餍诺氖勘鴦傋?,大維齊爾(宰相)馬上提出了建議,從整體局面上衡量,埃及確實要比巴格達城重要的多。
“塔巴爾,我們在巴格達城下耗費了一個月時間,死了上千人,就這么撤走波斯人會怎么看?蘇伊士城很大,侯賽因帕夏很強,叛軍不一定能成功?!?br/>
準備了這么久,耗費了大量錢糧,又陳兵城下這么久,架勢擺得這么足,結果剛蹲下門鈴卻響了,外面有人說院子里的柴堆著了。
這讓穆拉德四世非常糾結,起來出去救火吧,肚子里憋得難受,蹲著繼續(xù)拉吧,又怕柴堆把房子引燃。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拉痛快比較重要。柴堆挺大,木材也不是很干燥,又沒有風,只要拉快點,再出去救火應該還來得及。
“這次的叛亂與往常不太一樣,不管是馬穆魯克還是貝都因人,都不曾如此快的攻占大城市,況且還有帕夏的衛(wèi)隊在場。侯賽因信里寫得簡單,措辭卻非常緊迫,如果不是遇到特別緊急的情況應該不會這么寫。
帕迪沙阿,蘇伊士城丟不得?,F(xiàn)在波斯灣的海路被波斯人卡死,如果再把紅海丟掉,威尼斯人、英國人,還有荷蘭人的商船就不會再來交易,帝國會蒙受很大損失?!?br/>
做為大維齊爾,塔巴爾.易卜拉欣帕夏考慮得更多也更全面。攻打巴格達城擠壓波斯人的勢力,也是為了打通第二條商路,把歐亞之間的貨物流通更多把握在帝國手里,從中獲得更多利益。
但為此付出多少代價必須有個尺度,不能不管不顧。那樣的話很有可能波斯灣的通道沒打開,反把紅海這條唯一的商路又給攪合亂了。
奧斯曼帝國看似很強大,但其內部卻不是很穩(wěn)定。穆拉德四世年輕、精力旺盛、勇武果斷,親政之后確實用霹靂手段震懾住了近衛(wèi)軍團和各族西帕希騎兵,不再敢像以前那樣擁兵自重。
可穆拉德四世的殺戮太重,王族兄弟子侄基本都殺光了,軍政方面的有功之臣也剩余不多。這種高強度的清洗對權力穩(wěn)定是有不小作用,可對國家實力也有很大傷害。
眼下的情況是寧可不要巴格達城,也不能讓埃及有失。一旦失去了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歐洲人就不會再為奧斯曼提供火槍火炮。到時候別說打擊波斯人,怕是連北邊的格魯吉亞和土庫曼斯坦地區(qū)也保不住了。
“拿來我看看……馬穆魯克人哪兒來的那么多火槍和火炮?”
能從11歲登基忍到17歲親政,一舉平定了近衛(wèi)軍團和西帕希騎兵的叛亂,誅殺了一眾政治對手,穆拉德四世靠的不僅僅是殺伐果斷,心思還是很細的。
聽了大維齊爾的分析,一把拿過侯賽因帕夏的求救信仔仔細細看了兩遍,馬上發(fā)現(xiàn)了相應的異常狀況。
馬穆魯克貝伊們不是沒能力反抗奧斯曼帝國,而是缺少武器。那些奴隸兵出身的族群首領在使用冷兵器作戰(zhàn)方面非常精通,卻跟不上潮流,對熱兵器作戰(zhàn)一無所知,再勇猛的騎兵碰上火槍和火炮也要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