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位瑞典船舶設計師并沒因為天才的帆具設計而發(fā)財或者出名,原因很簡單,生不逢時。
當時已經(jīng)是19世紀末了,船用蒸汽機逐步成熟,讓船帆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他的設計還沒來得及普及,大煙囪冒著濃煙的鋼鐵巨獸就在海面上縱橫馳騁了。
但他的發(fā)明也不是毫無價值,這不洪濤就用上了,而且提前了整整200多年。為了緬懷這位天才的設計師,洪濤把新帆型命名為哥德堡帆。別問誰叫哥德堡,問了也不回答,皇帝就這么任性!
18世紀的風帆戰(zhàn)列艦船型、19世紀的帆型,結合在一起放到17世紀初期,必須是先進得不能再先進了??墒亲鰹閼?zhàn)艦光跑得快、轉向靈活、適航性好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得看武器性能。
漢級在這一點上好像沒什么出彩的,與排水量低了一多半的秦級相比,它依舊只有一層通長的火炮甲板,炮門數(shù)量不升反降,每側只有區(qū)區(qū)十門。
從炮口粗細來看也很不理想,僅僅比秦級裝備的2寸艦炮粗了一小圈,像是3寸,絕不到4寸。剛剛看到它時,參與了設計定型的洪濤也在心里腹誹了下。
就好比二戰(zhàn)時造了一艘5萬噸級的戰(zhàn)列艦,最高航速35節(jié),巡航速度20節(jié),航程10萬海里。性能牛逼的無以復加,結果艦上只裝備了二十門120毫米艦炮,看上去如同插了兩排牙簽!
當然了,只是表面上看著很滑稽,實際上這二十門艦炮還是很兇殘的,到底如何兇殘,得仔細研究它的各項參數(shù)。
新鑄造出來艦炮口徑只有100毫米不假,相當于三寸多,可身管卻有3000毫米長,也就是倍徑達到了30。
為了鑄造出這么細長的身管,灤州工業(yè)基地足足折騰了兩年才把材料和工藝定型。海河機械廠也耗費了幾乎同樣的時間,在原有鏜床的基礎上做出了更長的加工設備。
倍徑大有什么好處呢?膛壓高、初速大、直射距離遠、穿透力強。這幾個優(yōu)點都非常適合海戰(zhàn),比如說西班牙的艦炮在100多米外彈道就非常分散了,到了300米基本就是天上掉餡餅了。
漢級戰(zhàn)艦裝備的100毫米加農(nóng)炮準確性要高很多,在普通海況下對300米外的同等大小船只能保持一到兩成的命中率。
想大幅度提高穿甲厚度和命中精度,光靠加長身管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工匠們想到了前裝線膛火槍提高射擊精度的辦法。
然后仿照刮磨火槍線膛的方式,從無到有研發(fā)了大型刮磨設備,硬生生在炮膛里刮出兩根對稱的膛線,把后裝滑膛炮變成了后裝線膛炮。
但有了膛線,原本的鑄鐵球就不好用了。于是皇家火藥廠又開始制造新式炮彈,不過用時很短,僅僅三個多月就試制成功了。
新炮彈啥樣呢?只要用過景陽九式火槍的人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新式艦炮的炮彈和火槍用的米涅彈有點像,只是彈頭更長一些。
沒錯,皇家火藥廠根本就沒有新研制,而是把火槍用的米涅彈直接給放大了。如果非說有創(chuàng)新,那就是更換了彈頭材料和形狀,由鉛質羽毛球形狀變成了尖頭圓柱體。
為了減少彈頭對炮膛的摩擦損耗,又在鑄鐵彈頭上加了三條鉛環(huán)。彈頭比炮管內(nèi)徑稍小,裝填比較容易。當火藥點燃時,高壓氣體會瞬間把鉛環(huán)擠壓變形脹大,從而密封了炮膛,迫使炮彈頭沿著膛線軌跡運動。
旋轉的尖頭炮彈飛行軌跡要比圓球炮彈穩(wěn)定,穿透力也更強。秦級戰(zhàn)艦后裝滑膛炮發(fā)射的圓球炮彈,在300米外的命中率很低,即便打中也穿不透秦級戰(zhàn)艦30厘米厚的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