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那一趟護鏢之中,無論是好運又或是僥幸活下來的人,必然不止他們六人。
念萱花與靜念對此抱持著肯定的看法。
畢竟短短數(shù)日之間,途中大小戰(zhàn)斗無數(shù),一時重傷難起,待得傷勢痊愈得七七八八,卻怎都沒想到事態(tài)竟會變作如此,因而于事后悄然離去的人,怎都該有幾個。
所謂追剿天九神教余孽一事,其實便也同樣附帶了,讓腳程較快且狀態(tài)較好的幾個人,回返而去,若能遇到,便伸出援手,以免本還能有救的人,卻因無人援助而亡的這個意思。
但不過韓秋水與靜念二人,對于結(jié)果,是滿懷著愧疚的。
畢竟以她二人的閱歷,對方但凡有所異動,便定然逃不過二人的眼睛。
然韓秋水不喜于群,頗覺麻煩,因而主動請纓。
至于靜念,則是念在尋到傷重之人后,其他人負責護持,若發(fā)生意外之時,僅有韓秋水一人,許會出現(xiàn)意外,因而一口應(yīng)下。
畢竟當時劫鏢一方,尚有幾位武功謀計不弱的,僅受了輕傷,還未敗亡。
雖已功成在望,但畢竟無法分出太多人手,自是能夠穩(wěn)妥一分,便穩(wěn)重三分的好。
韓秋水主動請纓的另一個緣由,便也就是考慮到,余下這么多人,而對方并沒有再度大舉進犯的能力,然確還留有能夠襲擊救援隊伍的本事。
且在場的江湖人士,個個都是曾獨自走南闖北的老江湖,便是這些軍士有所異動,想來也定能發(fā)現(xiàn)端倪。
便是對方計劃敗露,群起而攻,以當時這批軍士武功不過平平,更是已無箭矢的裝備狀況,眾人只需據(jù)守,便尚能無甚損傷的堅持到他們趕回來。
因而這批江湖人士,竟然全都中毒給殺了個一干二凈的情況,亦是回返后的六人,所考慮的疑點之一。
若說在場的江湖人士,無一人有所防備,說出去,簡直才是無一人會信的狀況。
但不過韓秋水六人驗過在場的遺體身份,卻是除他們六人外,無一人遺漏的狀況。
知情者既也已給殺人滅口,指示者自然也已做好了萬全的應(yīng)對,任憑她六人站出去如何講,恐怕最終也只能自討無趣,甚至自討苦吃。
這也是六人商議過后,決定各尋線索,待得能找到確鑿無疑的證據(jù),再將此事公諸于世,而后便于當場分開的緣由。
至于搜救一事,自然也只能暫且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