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得到了,草原的治理和戰(zhàn)后秩序的建設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為了將行動方案付諸實踐,且獲得更大面積的草原用來飼養(yǎng)戰(zhàn)馬和牛羊,為接下來的產(chǎn)業(yè)升級做準備,蘇詠霖又有了一個想法。
既然不方便越過汪古部和塔塔兒部的領地去治理克烈與乞顏所部的領地,那么干脆來個置換領地得了。
用同樣規(guī)模的領地換取接近大明疆域的原汪古和塔塔兒部的領地,讓他們北遷入草原腹地,原本他們的領地由大明直接管轄。
通過戰(zhàn)爭得到的克烈和乞顏部的草原領地自然而然歸屬了大明,如果大明要占領,那么汪古部和塔塔兒部都不會有什么意見,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越過這兩個部落直接占領草原對于大明來說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交通成本和治理成本會高的離譜,但要是不占領,打下來不就等于是為他人做嫁衣嗎?
所以蘇詠霖覺得不如來個空間置換,一換一,你不吃虧,我也有的賺,平等互惠。
用克烈部和乞顏部的草原換取汪古部和塔塔兒部的草原,讓汪古部和塔塔兒部進一步北遷,而大明勢力也進一步進入草原,控制更多的草場以安置此番繳獲的大量戰(zhàn)馬和牛羊。
草原領地的擴大也方便蘇詠霖設下正式的行政區(qū)用于布置飼養(yǎng)和放牧工作,也能用這片大草原作為大明內地的屏障,在長城防線之外建立一條全新的防線。
防線距離精華地帶稍微遠一點,不要那么近,雖然說什么天子守國門,但是天子要真的總是守國門,總是被敵軍把戰(zhàn)線推到首都城下,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御敵于國門之外才是上上策。
懷著如此的想法,蘇詠霖下詔讓汪古部首領兀格和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前來中都,打著戰(zhàn)后宴會的名號,與他們商量這件事情。
對于蘇詠霖用操場換草場的建議,兀格和蔑古真略微思考一下,并沒有提出反對的意見。
游牧部落里的人們不存在故土難離的思想,他們本就到處遷徙,哪里水草豐美就去哪里生活,沒有漢人落葉歸根故土難離的情節(jié),所以動員起來很容易。
但是這兩人也不是不知道蘇詠霖想把他們推到更北面的目的。
這不僅是建設大明自己的放牧區(qū),也是想讓他們直面乃蠻、蔑兒乞等部落,接替克烈和乞顏的地位,重塑戰(zhàn)后草原的政治生態(tài)。
大明希望他們繼續(xù)為大明戍邊,繼續(xù)為大明充當緩沖區(qū),以解除大明的北方邊患。
說實在的,這對于雙方而言可以說是雙贏的局面,大明需要緩沖區(qū),而汪古和塔塔兒也需要更多的草場和更加水草豐美的放牧地。
克烈和乞顏各自占據(jù)了一塊非常不錯的草場,且范圍廣大,就算不能得到全部,能得到一部分,也能讓部落的生存空間得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