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軍的總攻當然是鋪天蓋地的,大量的石塊、震天雷投向了長安城,給長安守軍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震動。
長安守軍只是聽說過光復軍的強力火器,但是沒親眼見過,沒有親身體驗過。
現在,他們算是見識到了那震耳欲聾的巨大爆炸聲和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力。
開戰(zhàn)沒多久,長安城頭就是一片尸山血海的恐怖景象,很多金兵被炸死炸碎,血肉和臟器撒了滿城墻都是,腥臭的味道令人作嘔。
長安城墻固然高大,固然堅固,但是絕非堅不可摧。
張越景指揮部隊用嫻熟的攻城戰(zhàn)法將城外陷坑全部填平,用沙袋將護城河填出一條寬敞的大道。
這一切的行動在遠程軍械的掩護之下顯得相對容易,這一階段光復軍的傷亡也并不大,完全在可控范圍之內。
光復軍各軍對野戰(zhàn)的擅長程度不一,有特別擅長野戰(zhàn)的精銳部隊,也有不那么擅長野戰(zhàn)的新兵。
這方面主要因為金軍中敢于和光復軍進行野戰(zhàn)的軍隊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早期進軍就被光復軍不怕死的戰(zhàn)斗風格打怕了,之后很少有敢于和光復軍野戰(zhàn)的部隊。
但是光復軍各部大多擅長攻堅戰(zhàn),一路打過來,越往后,只敢和光復軍打城池攻防戰(zhàn)的金軍軍隊就越是占據了主流。
所以攻城一波流是很多光復軍將領非常擅長的戰(zhàn)術,各支軍隊戰(zhàn)后的研討會議和總結會議上,大家也會就攻城戰(zhàn)的各種經驗和小技巧進行交流。
久而久之,光復軍中就出現了很多攻城戰(zhàn)專家,攻城相關的戰(zhàn)術也越來越豐富。
長安城是一座典型的堅城,城墻高大,護城河寬深,周邊地勢還平坦,很多攻城方法都可以在這里使用,這也是檢驗光復軍戰(zhàn)術水平和戰(zhàn)斗力的關鍵時刻。
更別說張越景還手握一張可以打出來的牌——張中彥,所以他根本不擔心長安城的負隅頑抗會引發(fā)什么連鎖反應。
而且事到如今,只要潼關和大慶關二者破其一,關中必然為光復軍所得,這幾乎就是不爭的事實,有沒有張中彥其實并不重要。
所以張中彥的存在是為光復軍錦上添花的,而不是雪中送炭的。
如果他試圖雪中送炭,就應該提出自己帶兵從后方配合光復軍夾擊潼關,而不是等著光復軍打到潼關再來錦上添花。
張越景認為張中彥的行為是典型的地主階級的軟弱和短視。
想投資不敢梭哈,只想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根本不敢賭一把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