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宋君臣對于明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理解,真的不如一個大明國鄉(xiāng)村之中的少年人。
南宋君臣沉溺于【中原民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幻想之中時,北國大明正在發(fā)生著劇烈的運動。
在運動最為劇烈的山東兗州,在寧陽縣東北的一個農(nóng)莊之中,五六個少年人手持短槍,正在推攘著一個穿著綢緞的肥頭大耳的中年男人,想要把他帶到村東頭的大廣場上。
這個肥頭大耳的中年男人名叫許河,是這個村莊最大的地主,擁有村莊中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幾乎壟斷了整個村莊的糧食生產(chǎn)。
剩下來百分之三十的耕地屬于三家小地主,都和許家沾親帶故,屬于許家的衛(wèi)星家庭。
四家人一起掌控了整個村莊一千多號人的生存權利。
在這個村莊內(nèi),他們擁有堪比皇帝的權力。
不過他們終究只是村霸,不具備更高大上的地位,再往上,更多勢力更龐大的地主豪強根本看不起他們,把他們排除在瓜分利益的圈子之外,不帶他們玩。
low也有l(wèi)ow的好處,于是他們居然逃過了蘇詠霖的第一波清洗和第二波清洗。
蘇詠霖針對貪官污吏等臺面上人物的清洗都沒有輪到他們,他們還是安全的。
但是他們依然屬于惡霸,殘酷的掌控著村子里的一切,與租種他們土地的佃戶簽下了三七分賬的契約,貪婪地剝削著這村子里的一切。
早前他們還是四六開的,不過隨著明滅金的戰(zhàn)爭進行,山東地方出現(xiàn)了大量流民,這些流民走投無路,需要飯吃,萬般無奈之下就投靠了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們。
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投靠了許家和其余三家人。
流民多了,要吃飯的嘴巴就多了,勞動力相對于土地來說就溢出了。
但是這些流民又沒有對抗地主的覺悟和膽量,沒有文化和領導組織,只能開始走上內(nèi)卷之路,試圖出賣更多自己的利益來獲取土地耕種。
四家人嗅到了攫取利益的好機會,于是開始謀求重新簽訂契約,把原先和自家佃戶簽署的四六分成的協(xié)定變?yōu)槿叻殖伞?br/>
最早的佃戶們當然不愿意。
四六分成已經(jīng)讓日子過得緊巴巴,饑一頓飽一頓勉強度日,這要是再改成三七分成,這日子還怎么過?
于是他們抗議,并且推舉佃戶里有威望的人帶領他們一起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