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狮J
說這話的是《三國》里的呂蒙,而對象是魯肅。都是歷史上牛逼哄哄的大人物。
而作為一個聽眾,王學謙卻面對張學良滔滔不絕的口若懸河,頓時也生出這種感覺。可是他知道,這種感覺是虛假的粉飾而已,張學良的水平還沒有到能夠?qū)χ鯇W謙侃侃而談經(jīng)濟體制的演變這樣的大話題。
換一個人,如果換成是衛(wèi)挺生、宋子文、馬寅初中的任何一個人,倒還差不多。
這并不是王學謙看不起張學良,因為這個轉(zhuǎn)變是在太短,短暫到讓他覺得不切實際。從一個經(jīng)濟學的小白,到能夠縫隙國際局勢的大能,而中間只有間隔了三天的時間,連傻子都知道這里面有貓膩。
王學謙的心底甚至能夠斷定,張學良潛移默化之中,成為了馬寅初的傳聲筒。
這孩子,被人賣了,還給人數(shù)錢,心思也太單純了一點……
張學良還不知道王學謙對他的評價,看見王學謙嘴角的微笑淺了下去,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凝重。張學良這才感覺到了不對勁,似乎他說的很多東西都是‘舶來品’,可硬生生被當成了自己的感悟,說不心虛,那是假的??烧嬉f心虛,他也不知道錯在了哪兒?
他也不想想,這幾天馬寅初給他講的都是些什么?為什么他剛剛有一點念頭,覺得東北的大豆生意可以為之。忽然間,馬寅初的研究都鋪天蓋地的都是這些東西?
東三省已經(jīng)儼然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豆產(chǎn)區(qū),在缺少化肥的時代,肥沃的土地是高產(chǎn)和優(yōu)質(zhì)的保證,而東三省恰恰不缺的就是肥沃的黑土地。
遠超本地市場幾千幾萬倍的產(chǎn)量。絕對不是眼下的東三省能夠吃得下去的,必然成為大豆輸出的最大原材料市場。誰能掌握這部分市場,誰就能獲得最大的經(jīng)濟利益。接下來加工,銷售市場,都是圍繞著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做文章……
等于是張學良想什么,馬寅初就能拿出他感興趣的東西。一步又一步地引導對方的思維。
話不多,但都是畫龍點睛,撥云見日的點綴,缺少不得。
這世間有這么多的巧合嗎?
可馬寅初又非常隱蔽的將自己隱藏在引導者的位置,所有的想法都是張學良靈光突現(xiàn)的總結(jié)。這也是張學良在王學謙的面前能夠自信滿滿的描述出一片廣闊的遠景來,其實說的都是馬寅初的想法。
一個對經(jīng)濟學毫無接觸的人,在幾天之后,憑借一本通俗普及的小冊子,還有名師三天的教導。就能侃侃而談?將產(chǎn)地控制,從源頭開始壟斷,一直到加工,銷售,包括銀行的資金挑撥和周轉(zhuǎn),等等說的頭頭是道。有這樣的人嗎?
這已經(jīng)不是天才了,而是妖孽。
張學良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悟性,他也成不了妖孽。
他或許很聰明。但絕對還沒有聰明到這個份上。